养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爱得过头,把狗狗宠成“小皇帝”,反而会适得其反。过度宠溺不仅不利于狗狗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它们的行为习惯,甚至给主人带来困扰。作为宠物行业从业多年的人,我见过太多被宠坏的狗狗和苦不堪言的主人。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避免过度宠溺狗狗的方法与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各位铲屎官们更好地与爱犬相处。
B.理解狗狗的需求,而非满足所有欲望
很多主人分不清狗狗的需求和欲望。需求是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比如食物、水、住所、安全感和社会互动。欲望则是超出需求的部分,比如过多的零食、不必要的玩具、甚至是对主人占有欲的满足。将欲望等同于需求,是过度宠溺的根源。比如,一只健康的成年犬,每天需要的食物量是固定的。但有些主人看到狗狗撒娇卖萌,就忍不住多喂一些,甚至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给它们。长期下来,狗狗不仅容易肥胖,还可能养成挑食的坏习惯。一项研究表明,肥胖犬患关节炎、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的犬只。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对待狗狗的饮食,严格控制零食的摄入,确保它们获得均衡的营养。
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玩具。狗狗当然喜欢玩具,但并不意味着它们需要拥有堆积如山的玩具。过多的玩具会让狗狗变得缺乏耐心和专注力,甚至可能引发分离焦虑。正确的做法是,定期更换狗狗的玩具,保持它们的新鲜感。同时,选择一些益智玩具,让狗狗在玩耍的过程中动脑筋,锻炼认知能力。例如,可以购买一些藏食玩具,让狗狗通过嗅闻和探索才能获得食物,这样既能满足它们的狩猎本能,又能避免过度进食。
我的建议是,学会观察和了解狗狗的行为。当狗狗发出呜咽声或者用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你时,不要立刻满足它们的要求。先判断它们是真正的需要,还是仅仅在寻求关注。如果是后者,可以尝试用其他方式转移它们的注意力,比如带它们出去散步,或者和它们玩一些互动游戏。
B.制定明确的规则,并始终如一地执行
狗狗就像孩子一样,需要明确的规则来引导它们的行为。没有规则的家庭,狗狗很容易变得无法无天,甚至对主人产生支配欲。规则的制定需要根据狗狗的品种、性格和家庭环境来量身定制。但有一些通用的规则是每个家庭都应该遵守的,比如:
禁止上床和沙发:虽然和狗狗一起睡觉很温馨,但长期下来,会让它们认为自己和主人处于平等地位,甚至会挑战主人的权威。 吃饭时禁止乞讨:狗狗乞讨食物是一种不良习惯,需要从小纠正。在吃饭时,应该把狗狗安置在其他房间,或者用玩具分散它们的注意力。 出门时禁止扑人:扑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仅容易吓到他人,还可能造成伤害。在出门前,应该训练狗狗保持冷静,学会等待。 禁止乱叫:狗狗乱叫不仅会扰民,还可能反映出它们存在焦虑或恐惧。应该找出狗狗乱叫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可以请专业的训犬师进行指导。
规则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始终如一地执行。很多主人在执行规则时常常心软,比如狗狗撒个娇,就允许它们上床,或者看到它们可怜巴巴的样子,就忍不住给它们喂食。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会让狗狗感到困惑,不知道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因此,一旦制定了规则,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因为狗狗的撒娇卖萌而轻易妥协。可以用积极强化法来帮助狗狗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规则。当狗狗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时,及时给予奖励,比如口头表扬、抚摸或者零食。当狗狗违反规则时,及时制止,但不要使用暴力或恐吓的方式。可以用一些温和的方式来纠正它们的行为,比如发出“不行”的指令,或者将它们带离现场。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养了一只金毛,从小就允许它上床睡觉。后来,这只金毛变得非常霸道,不允许任何人靠近主人的床,甚至会对试图靠近的人发出威胁。朋友后悔不已,但已经很难改变它的习惯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要从狗狗小时候开始,并且要始终如一地坚持。
B.重视社会化训练,培养狗狗的自信和适应能力
社会化训练是指让狗狗在幼年时期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动物和环境,从而培养它们的自信和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化训练可以帮助狗狗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减少恐惧和攻击行为,提高它们的幸福感。
社会化训练的最佳时期是狗狗的幼年期,通常是从3周龄到16周龄。在这个时期,狗狗的大脑发育迅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更强。可以带狗狗去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让它们接触不同的人群,包括成人、儿童、老人,以及不同种族和体型的人。还可以带狗狗去宠物店、宠物医院等地方,让它们熟悉这些场所的气味和声音。除了人,狗狗还需要与其他动物进行互动。可以带狗狗去宠物公园,让它们与其他狗狗一起玩耍。但要注意,要选择性格温顺的狗狗,并且在主人的监督下进行互动,避免发生冲突。社会化训练不仅仅是让狗狗接触新事物,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在接触的过程中感到安全和舒适。如果狗狗表现出害怕或不安,不要强迫它们继续接触,而是要给予它们安慰和鼓励。可以逐渐增加接触的难度和时间,让狗狗慢慢适应。
很多主人忽略了社会化训练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把狗狗关在家里,避免它们接触陌生事物,就能保证它们的安全。但实际上,缺乏社会化训练的狗狗更容易产生恐惧和攻击行为。它们会对陌生人、陌生动物甚至陌生的环境感到害怕,从而表现出咬人、吠叫等攻击行为。一项研究表明,缺乏社会化训练的狗狗患行为问题的风险显著高于经过社会化训练的狗狗。因此,我们要重视社会化训练,为狗狗创造更多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培养它们的自信和适应能力。
我曾经遇到一只被遗弃的流浪狗,它非常害怕人,只要有人靠近,就会发出低吼。经过专业的社会化训练,这只狗狗逐渐变得温顺和友善,最终被一个爱心家庭收养。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社会化训练的重要性。
B.培养狗狗的独立性,避免过度依赖
有些主人对狗狗过度溺爱,恨不得时刻把它们抱在怀里,寸步不离。这种做法会让狗狗变得过度依赖主人,一旦离开主人,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培养狗狗的独立性,是避免过度宠溺的重要一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狗狗的独立性:
提供独立的睡眠空间:不要让狗狗一直睡在你的床上,而要为它们准备一个舒适的狗窝,让它们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鼓励独立玩耍:不要总是陪狗狗玩耍,而要给它们一些玩具,让它们自己玩耍,培养它们的独立性。 逐渐延长独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尝试让狗狗独自在家几分钟,然后逐渐延长独处时间。 不要过度关注:不要总是盯着狗狗看,或者不停地抚摸它们。适当的冷落反而能让它们更加独立。 进行分离焦虑训练:如果狗狗已经出现了分离焦虑的症状,可以寻求专业的训犬师的帮助,进行分离焦虑训练。
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狗狗行为问题,表现为狗狗在主人离开后出现吠叫、破坏家具、随地大小便等行为。分离焦虑的根源在于狗狗过度依赖主人,缺乏独立性。要解决分离焦虑问题,首先要培养狗狗的独立性,让它们学会独自面对孤独。可以给狗狗准备一些耐咬的玩具,让它们在独处的时候有事可做。还可以使用一些带有主人气味的物品,比如穿过的衣服,来缓解狗狗的焦虑。在离开家的时候,不要表现出过于依依不舍的样子,以免加重狗狗的焦虑。回家后,也不要立刻热情地拥抱狗狗,而是要等它们平静下来后再进行互动。如果狗狗的分离焦虑症状比较严重,建议寻求专业的训犬师的帮助。
我的邻居养了一只小泰迪,因为工作原因经常需要出差。每次出差,这只泰迪都会变得非常焦躁不安,甚至会绝食。后来,邻居请了一位训犬师,对泰迪进行了分离焦虑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泰迪逐渐适应了独处的生活,不再那么依赖主人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培养狗狗的独立性,不仅能让它们更好地适应生活,还能减轻主人的负担。
B.保持自身的权威性,做狗狗的领导者
在狗狗和主人的关系中,主人应该扮演领导者的角色。领导者需要制定规则、维护秩序、保护成员,并且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如果主人失去了权威性,狗狗就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的领导者,从而挑战主人的权威,甚至做出一些不服从的行为。
要保持自身的权威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坚定自信:在与狗狗互动的时候,要表现出坚定自信的态度。狗狗能感受到主人的情绪,如果主人表现出犹豫或害怕,它们就会认为自己有机会挑战主人的权威。 使用清晰的指令:在训练狗狗的时候,要使用清晰、简短的指令。指令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不清。 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当狗狗出现错误行为的时候,要及时纠正。纠正的方式要温和但坚定,不能使用暴力或恐吓的方式。 保持一致性:在执行规则的时候,要保持一致性。不能因为狗狗的撒娇卖萌而轻易妥协。 控制资源:主人要控制狗狗的资源,包括食物、玩具、住所等。狗狗需要明白,这些资源是由主人提供的,它们需要通过服从才能获得。 先进门:在进门的时候,要先让主人进门,然后再让狗狗进门。这是一种宣示权威的方式。 带狗狗散步时,主人要走在前面:在带狗狗散步的时候,主人要走在前面,狗狗要跟在后面。这是一种象征领导者的方式。
很多主人认为,对狗狗好就是对它们百依百顺。但实际上,过度的顺从反而会让狗狗失去安全感。狗狗需要一个强大的领导者来保护它们,引导它们。只有当主人保持自身的权威性,才能让狗狗感到安心和幸福。
我曾经看到一位主人,她非常溺爱自己的狗狗,对它百依百顺。结果,这只狗狗变得非常任性,经常在公共场所乱叫乱跑,甚至会攻击其他狗狗。这位主人对此束手无策,非常苦恼。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爱不是纵容,而是引导。只有当主人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才能让狗狗健康快乐地成长。
养狗是一门学问,需要主人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避免过度宠溺,需要我们理性对待狗狗的需求,制定明确的规则,重视社会化训练,培养独立性,保持自身的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与爱犬建立和谐、健康的关系,共同享受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