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宠物狗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但过度宠溺却可能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麻烦。本文深入探讨了宠物狗过度宠溺的种种表现、潜在危害以及如何避免过度宠溺,旨在帮助各位宠主在爱护狗狗的同时,培养它们健康的行为习惯,建立和谐的人宠关系。
过度宠溺的表现:你的狗狗中招了吗?
很多宠主在养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过度宠溺的陷阱。这种宠溺往往表现为对狗狗的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满足它们的任何需求,甚至将它们视为“小皇帝”、“小公主”,造成狗狗恃宠而骄,为所欲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过度宠溺的表现,看看你的狗狗是否“中招”:
1.食物方面:
挑食厌食:只吃特定的食物,拒绝狗粮,偏爱人类食物。如果狗狗不吃狗粮,宠主就心疼,立刻换成肉罐头或者其他更美味的食物,长此以往,狗狗就会形成挑食的坏习惯。
无限零食供应:随时随地给予零食,不控制零食的量,导致狗狗肥胖。狗狗一撒娇,就忍不住给它喂零食,完全无视狗狗的健康。
餐桌乞讨:允许狗狗在餐桌旁乞讨食物,甚至直接喂食餐桌上的食物。这不仅不卫生,还会让狗狗养成不好的习惯,影响就餐体验。
2.行为方面:
随地大小便:不进行定点排便训练,或者即使训练了也纵容狗狗随地大小便。狗狗在家里任何地方大小便,宠主都觉得没关系,反正自己会收拾。
乱叫扰民:狗狗吠叫时,不进行制止或训练,甚至觉得狗狗叫得很可爱。狗狗一叫,就立刻抱起来安慰,或者给它玩具,导致狗狗越叫越厉害。
攻击行为:对陌生人或其他动物表现出攻击性,却不加以纠正。狗狗冲别人呲牙咧嘴,宠主却觉得狗狗是在保护自己,反而夸狗狗勇敢。
霸占地盘:霸占沙发、床等家具,不允许任何人靠近。狗狗在沙发上睡觉,宠主想坐下,狗狗却发出低吼,宠主只好默默走开。
过度依赖:时刻黏着主人,一旦离开就会焦虑不安,甚至出现分离焦虑症。主人一出门,狗狗就开始狂叫、破坏家具,宠主只好尽量不出门。
不听指令:对主人的指令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主人让狗狗坐下,狗狗却理都不理,自顾自地玩耍。
3.卫生方面:
不定期洗澡:纵容狗狗不爱洗澡,或者洗澡频率过低,导致身上有异味。狗狗一反抗洗澡,宠主就心软,下次再洗。
不定期驱虫:不定期进行体内外驱虫,导致狗狗感染寄生虫。觉得狗狗看起来很健康,就忽略了驱虫的重要性。
不清理耳道:不定期清理狗狗的耳道,导致耳螨滋生。怕弄疼狗狗,就不敢清理耳道。
过度宠溺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严重
过度宠溺不仅仅会让狗狗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更会对狗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甚至影响人宠关系的和谐。
1.生理健康方面:
肥胖:过度喂食零食和人类食物会导致狗狗肥胖,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肥胖的狗狗行动迟缓,更容易疲劳,生活质量下降。
营养不良:挑食厌食会导致狗狗营养不均衡,影响生长发育,降低免疫力。长期挑食的狗狗毛发暗淡无光,精神萎靡。
肠胃问题:乱吃东西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导致腹泻、呕吐等问题。狗狗吃到不干净的食物,或者对某些食物过敏,都可能引起肠胃问题。
2.心理健康方面:
行为问题:过度宠溺容易导致狗狗出现攻击性、焦虑、分离焦虑症等行为问题。这些行为问题不仅影响狗狗的生活质量,也给主人带来困扰。
社交障碍:缺乏社会化训练的狗狗容易对陌生人或其他动物产生恐惧和攻击性,难以融入社会。这些狗狗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紧张、害怕,甚至攻击行为。
性格缺陷:过度宠溺容易导致狗狗性格变得任性、霸道、自私,难以相处。这些狗狗不懂得尊重他人,只想着满足自己的需求。
3.人宠关系方面:
主人失去领导地位:过度宠溺会让狗狗认为自己是家里的领导者,不服从主人的指令。狗狗会挑战主人的权威,不听话,甚至攻击主人。
人宠关系紧张:狗狗的不良行为会让主人感到厌烦和无奈,导致人宠关系紧张。主人对狗狗的期望和现实产生落差,容易产生失望和frustration。
狗狗被抛弃的风险增加:无法忍受狗狗不良行为的主人可能会选择抛弃狗狗。狗狗被抛弃后,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无法生存。
养宠物狗时如何避免过度宠溺带来的后果:科学养宠,理性爱护
避免过度宠溺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将狗狗视为家庭成员,而不是“玩具”或者“婴儿”。我们要给予狗狗爱和关怀,但也要设定明确的界限,培养它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
1.建立明确的规则:
统一指令:家庭成员之间要统一指令,避免狗狗混淆。例如,让狗狗坐下,所有人都用“坐”这个指令,不要一会儿说“坐下”,一会儿说“sit”。
奖惩分明:狗狗做对了要及时奖励,做错了要及时纠正。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抚摸或者零食,惩罚则要适度,例如,取消狗狗喜欢的活动或者玩具。
持之以恒:坚持执行规则,不要因为狗狗撒娇就心软。要让狗狗明白,规则是不能被打破的。
2.进行社会化训练:
尽早开始:在狗狗幼年时期(3-16周)就开始进行社会化训练,让它们接触不同的人、动物和环境。让狗狗从小就适应不同的刺激,减少恐惧和攻击性。
循序渐进:逐步扩大狗狗的社交圈,从熟悉的人和动物开始,再逐渐接触陌生人和其他动物。不要一开始就让狗狗接触大量的陌生人和动物,以免给狗狗造成压力。
积极引导:在狗狗与他人或其他动物互动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如果狗狗表现出友好的行为,要及时奖励。如果狗狗表现出攻击性,要及时制止。
3.进行服从性训练:
基本指令:训练狗狗掌握“坐”、“卧”、“站”、“来”、“走”等基本指令。这些指令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可以帮助主人更好地控制狗狗的行为。
进阶指令:在掌握基本指令的基础上,可以训练狗狗掌握一些进阶指令,例如,“握手”、“装死”、“捡东西”等。这些指令可以增加人宠互动的乐趣,也可以锻炼狗狗的智力。
专业指导:如果自己无法完成训练,可以寻求专业的训犬师的帮助。专业的训犬师可以根据狗狗的性格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4.科学喂养:
选择优质狗粮:选择营养均衡、品质可靠的狗粮,满足狗狗的营养需求。要根据狗狗的年龄、品种和活动量选择合适的狗粮。
控制零食:零食只能作为训练奖励或者偶尔的“惊喜”,不能作为主食。要控制零食的量,避免狗狗肥胖。
禁止喂食人类食物:人类食物含有过多的盐、糖和油,不适合狗狗食用。有些人类食物甚至对狗狗有毒,例如,巧克力、洋葱、葡萄等。
定时定量:定时定量喂食,让狗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让狗狗随意进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5.适度运动:
每天散步:每天带狗狗散步,满足它们的运动需求。不同品种的狗狗需要的运动量不同,要根据狗狗的品种和年龄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
游戏互动:与狗狗进行游戏互动,例如,扔球、拔河等,增加人宠之间的互动乐趣。游戏互动可以锻炼狗狗的身体,也可以增强狗狗的自信心。
户外活动:定期带狗狗去户外活动,例如,爬山、游泳等,让它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户外活动可以开阔狗狗的视野,也可以释放狗狗的精力。
6.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高质量陪伴:每天抽出时间陪伴狗狗,与它们玩耍、互动。陪伴不仅仅是待在狗狗身边,更重要的是与狗狗进行互动,让它们感受到你的爱。
语言交流:经常和狗狗说话,即使它们听不懂你的意思,也能感受到你的关爱。用温柔的语气和狗狗说话,可以缓解狗狗的焦虑。
肢体接触:抚摸、拥抱狗狗,让它们感受到你的温暖。肢体接触可以增强人宠之间的感情。
7.定期体检:
了解狗狗的健康状况:定期带狗狗去宠物医院进行体检,了解它们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可以提高狗狗的生活质量。
疫苗和驱虫:按时给狗狗接种疫苗和进行体内外驱虫,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感染。疫苗和驱虫是保障狗狗健康的重要措施。
咨询兽医:如果狗狗出现任何异常症状,要及时咨询兽医。不要自行给狗狗用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8.正确看待狗狗的“需求”:
区分真需求和假需求:狗狗的有些“需求”其实是假需求,例如,无理取闹、故意捣乱等。我们要学会区分狗狗的真需求和假需求,满足它们的真需求,忽略它们的假需求。
不要轻易妥协:对于狗狗的无理要求,不要轻易妥协。如果我们每次都满足狗狗的无理要求,它们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以后会更加变本加厉。
转移注意力:当狗狗提出无理要求时,可以尝试转移它们的注意力,例如,给它们一个玩具或者带它们出去散步。
9.学习宠物行为学知识:
了解狗狗的行为模式:学习宠物行为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狗狗的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与它们沟通。了解狗狗为什么会吠叫、为什么会咬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狗狗的行为问题。
学习训练技巧:学习训练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训练狗狗,培养它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训练效率,减少训练难度。
阅读相关书籍:阅读宠物行为学相关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系统地学习宠物行为学知识。市面上有很多优秀的宠物行为学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狗狗。
10.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训犬师:如果狗狗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例如,攻击性、分离焦虑症等,可以寻求专业训犬师的帮助。专业的训犬师可以根据狗狗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宠物行为咨询师:如果对狗狗的行为有疑问,可以咨询宠物行为咨询师。宠物行为咨询师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狗狗的行为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兽医:如果狗狗出现生理疾病,要及时咨询兽医。生理疾病也可能导致狗狗出现行为问题,例如,疼痛可能导致狗狗变得易怒。
养宠物狗是一段充满爱与责任的旅程。爱它,就要用正确的方式。避免过度宠溺,给予狗狗科学的养育和引导,才能让它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建立和谐的人宠关系。记住,真正的爱不是一味地满足,而是引导和帮助它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不仅是对狗狗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让我们用耐心、爱心和科学的方法,陪伴我们的狗狗度过美好的时光,共同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